作者:社会学院2023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研究生,贵州省铜仁市选调生,万山区高楼坪乡夜郎村支部书记助理张俐。
2024年9月,秋阳正好。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,打谷的“咚咚”声从远处传来,像大地的心跳。我背着行囊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夜郎村,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“稻子拔节的时候,声音是听不见的,但它一直在长。”那时的我并不明白,直到后来,我的青春也在这片土地上、在稻田里、在老乡们的笑容里,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度的日常里一寸寸地拔节。
初到村里,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,内心既充满期待又有些不安。期待能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有所作为,却又担心缺乏经验难以融入群众。
最初的一个月,我主动当起村干部的“小跟班”,跟着他们走村入户,学习基层工作方法,用心记录所见所闻。虽然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,但作为初来乍到的“异乡人”,总是不免迷茫:如何才能让青春在这里绽放光彩?直到成为郭大哥家的帮扶干部,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渐渐清晰。
2024年10月,村里接到郭大哥家的医疗预警信息时,我的心顿时揪了起来。这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,因为“顶梁柱”突然患病而陷入困境。作为帮扶责任人,我深感责任重大,下定决心要帮他们渡过难关。那些日子里,白天往返乡里咨询政策,晚上仔细研读文件,生怕遗漏任何一条帮扶措施。当低保、临时救助、医疗救助等政策逐一落实时,郭大哥笑着感谢,眼眶却红了。逢年过节,我提着粮油上门看望,数着郭大哥养的鸭子,争取来年能再申请点政策补贴。郭大哥不善言辞,总反复念叨着“谢谢”,但在我心底,能用实际行动陪他们走过艰难时光,这份参与和付出本身就让我感到无比充实。
通过帮扶郭大哥家的经历,我领悟到基层工作的真谛:把小事办细,把好事办好。从此,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。
统计产业补贴时,我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核实。记得在龙孃孃家清点鸡鸭时,我在杂乱的竹林里钻了半个多小时,生怕漏掉一只。孃孃打趣道:“你们干部数鸡比我们养鸡的还认真。”正是这份认真,确保了全村补贴发放零差错。落实跨省务工补贴时更是费尽周折:有的老乡不会填表,有的临时工没有用工单位,有的企业不愿盖章……为了不让好政策落空,我一个个电话沟通,耐心解释,逐个解决困难。收到老乡“张助理,补贴收到了,谢谢你”的信息时,那份喜悦难以言表。
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,我收获了多个亲切的称呼:“驻村干部”“张秘书”“支书助理”“小张”……每个称呼背后都有一段温暖的故事。组织体育活动时,我是加油助威的“啦啦队员”;走访慰问时,我是送去温暖的“张干部”;建立村民微信群后,我成了传递政策的“快递员”;参与村产业发展时,我又变身田间劳作的“帮手”。
三百多个日夜,我的足迹踏遍村里的每条小路,身影出现在每个需要的地方。微信里越来越多的“老乡”好友,分享着他们的家长里短,让我与这片土地结下深厚情谊。
转眼又到收获季节,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摇曳,熟悉的打谷声回荡在田野。晒场上,新收的稻谷堆成小山,我捧起一把谷粒,感受着阳光的温度。忽然明白,自己和这些稻子一样,在这片土地上默默扎根生长。老乡们说“今年的谷粒更饱满了”,而我也从刚来时生涩局促的“小姑娘”,成长为能和村民拉家常、为村民办实事的“支书助理”。
秋风拂过,稻浪翻滚。虽然听不见拔节的声音,但选调生的青春答卷,早已写在村民舒展的笑纹里,写在晒场日益增高的谷堆中。